台灣四大佛教名山

目次

一、前言

二、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開山

1.佛光山的開山──星雲大師

什麼叫作「大師」?

幼年出家,寄讀棲霞律學院

焦山佛學院,心所嚮往

常州天寧寺,退而求其次

焦山佛學院通知入學

擔任白塔國小的校長

國共戰爭,逃到南京

參加僧侶救護隊到台灣

開創佛光山

制訂組織章程,傳法予心平

佛光山封山

發表〈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一文

殊榮集於一身

大師著作等身

2.中台世界的開山──惟覺老和尚

什麼叫作「老和尚」?

不為人知的生平

思惟生死課題,轉學佛教義理

從靈源長老剃度出家

閉關精進,工夫日深

堅忍修行,感動訪客

中台開山,法幢高樹

功德圓滿,傳位見燈

3.法鼓山的開山──聖嚴法師

什麼叫作「法師」?

幼年出家

跟隨國民政府來台

再度披剃出家

閉關朝元寺

赴日留學

流浪紐約街頭

返台承繼法務

美台兩地弘法

尋找法鼓山

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

傳位果東法師

最後的身教──莊嚴的佛事

4.慈濟的開山──證嚴上人

什麼叫作「上人」?

幼年承嗣給親叔父

父親去世,開啟探索生命的契機

出家為佛教,為眾生

受三壇大戒

一灘血事件,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靜思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著作啟迪人心

三、   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宗風

1.佛光山的宗風

什麼叫作「人間佛教」?

 (1)以文化弘揚佛法

(2)以教育培養人才

(3)以慈善福利社會

(4)以共修淨化人心

2.中台世界的宗風

(1)三環一體──圓滿的修行理念

(2)中台四箴行──實踐佛法的具體準則

(3)佛法五化──新時代的弘法方向

3.法鼓山的宗風

(1)堅持「法鼓山的理念」

(2)堅持「三大教育」

(3)堅持「四種環保」

(4)堅持「漢傳禪佛教」

4.慈濟的宗風

實踐「慈、悲、喜、捨」與「誠、正、信、實」的理念

四、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貢獻

1.佛光山的貢獻

2.中台世界的貢獻

3.法鼓山的貢獻

4.慈濟的貢獻

五、結語

 

 

 

 

 

 

 

 

 

 

 

臺灣四大佛教名山

一、前言

緣起法是佛法的標誌,是佛陀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

「緣起法」指事物乃憑藉因緣的和合而得以生起的法則。「因」有種子的含義,意謂事物的出現是有其前因後果的,又或是在因果相依的情況下而出現。它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如實地觀察生老病死的因緣,而證悟出來的道理。《大寶積經》云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憂苦身心焦惱,如是種種生起純大苦聚。[1]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四句偈,旨在解說緣起法。意思是:因為有「此」因,才會有「彼」果的生起;「此」因生,「彼」果自然現生。若因緣改變,果報自然也隨之改變;若因緣止滅,果報也自然不再出現。佛陀指出: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轉,都是依據緣起法而運作。例如眾生因為有「無明」煩惱,所以「造業」,因為「造業」,以致有生老病死的六道輪迴之苦。關於緣起法的甚深義理,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分析說: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生緣老死」。要知道:無明,行……老死,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緣起的事實,或緣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緣起的法則。[2]

「十二緣起」是「緣起的序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才是「緣起的法則」。因果之所以成為因果,生死之所以成為生死,都離不開緣起法。換言之,盡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盡一切眾生的生生死死,無非是成立於這樣的原理:「因」存在,所以「果」存在;「因」現起,所以「果」現起。一切都是依於因緣的,也就是離不開因緣的,離了因緣是不能存在的。對於緣起法的原理,聖嚴法師有其深刻的實踐經驗。他說:

 

佛法認為事事物物皆是因緣所生,例如,建造一棟房子,必須有許許多多的條件、因素配合,不是一根柱子或一根樑木就可以完成的。我聖嚴,今天不過是被佛教界或社會所襯托出來的一個人。我就像一個箭靶或箭垛,許多的功德並非是我的,而是跟我有關的周遭所有弟子、信徒和朋友,因為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和相同的認識,所以就成就相同的事來,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而已。[3]

 

由於法師深刻體驗緣起法的道理,因此,對於他個人的美言、榮譽,他總認為應該是屬於所有大眾的,而不是屬於他個人的。

    這本讀物的寫作,目的在透過從緣起法的觀點來探討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生起、發展,及其對世道人心的貢獻,並論及其未來的挑戰。全書內容包括四大名山:佛光山、中台世界、法鼓山及慈濟的開山宗長、宗風理念,及其從事利益眾生的菩薩行誼。深切期望經由本書的介紹,讓對於想認識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大眾有所幫助,也從中得到如何為人處世、思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啟發。

由於這是一本通俗性的讀物,為了不妨礙讀者閱讀的流暢度,因此,行文中若涉及佛教的名相,則儘量採當頁註的方式,言簡意賅的加以註釋,以節省讀者翻查工具書的時間。每個單元附有參考書目或網路資訊,可供讀者延伸閱讀之用。

二、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開山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指稱起於何時待考,但它已成為媒體人報導的慣用語,則為不爭的事實。如:「大紀元69報導」(中央社台北九日電)6/9/2004 5:55:40 PM、新華網報導,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有: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浙江的普陀山,以及安徽的九華山。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為中國四處最主要的佛教聖地,也分別是四大菩薩的道場,現在,分別敘述如下:

1.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為文殊菩薩道場。

2.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為觀音菩薩道場。

3.峨嵋山:位於四川省峨嵋山市,為普賢菩薩道場。

4.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為地藏菩薩道場。

四大佛教名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之稱。[4]由此可見,上述諸位菩薩在信眾心目中的地位有輕重之別。

反觀,臺灣佛教的發展,在清代並沒有特別的組織動員能力。臺灣佛教進入大山派發展是在日據時代初年,發展出近代臺灣佛教史上的四大法脈,即:

1.基隆月眉山靈泉寺

2.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寺

3.苗栗大湖法雲寺

4.高雄大崗山超峰寺

上述四大名山,其派下寺院皆在數十座之譜,都是擅長組織發展。

不過,日據時代的臺灣佛教四大法脈在戰後卻逐漸沒落,主要原因有二:

1.原開山祖師在戰前或戰後即過世,接班人的能力不足;

2.隨著1949年,大批僧侶來台,臺灣原四大法脈的領導者必須重新學習新的主流儀軌。

戰後新四大山頭的崛起,除了佛光山、慈濟是在戒嚴時期外,其餘二個,包括:中台世界、法鼓山,都是在解嚴後成長、茁壯,而他們的組織動員能力都很強,派下僧侶的素質非常高,可以掌握社會的脈動。因此,能將原四大名山取而代之。[5]

總之,本書所指的臺灣佛教四大名山如下:佛光山、中台世界、法鼓山及慈濟。

1.佛光山的開山──星雲大師

什麼叫作「大師」?

在沒有介紹星雲大師的生平之前,且讓我們先把「大師」的意涵弄清楚。

不少人,不論是佛教界或非佛教界的,對於星雲以「大師」自稱,不免有些疑惑。為何其他的出家眾,不是自稱為某某法師,就是自稱為某某和尚,或自稱為某某上人,唯獨星雲自稱為「大師」。這樣的稱呼其意涵怎樣?在回答這問題之前,且讓我們先看《佛光大詞典》對於「大師」一詞的解釋,云:

 

「大師」:梵語st,巴利語 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堪為眾生之師範,故稱大師。本事經作三種大師:(一)如來,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二)阿羅漢,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諦,令眾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三)有學弟子,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聞,於諸經典,善知法義,出現世間,開示四諦,令諸眾生出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又後世我國對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亦常尊為大師,如攝山大師(僧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智顗)、南岳大師(慧思)、嘉祥大師(吉藏)、賢首大師(法藏),又如近代之太虛大師、印光大師等。[6]

 

依據上文的解釋,我們可以瞭解,「大師」的意義,本來是指出家眾修行有成,能為眾生的師範。後來,我國對出家眾中的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的,也常尊之為大師。星雲大師之所以用「大師」自稱,或人尊稱之為「星雲大師」,主要的意涵,在取其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可以作為七眾修行的典範之意思。

其實,在出家修行的這項志業上,每個出家眾也都可以自稱為「大師」,或

有機會被稱為「大師」,只要他們符合「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修行有成,能為眾生的師範。」的條件即可。

大師的意涵弄清楚了,接著,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星雲大師的生平事蹟。

幼年出家,寄讀棲霞律學院

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禮宜興大覺寺志開上人出家。

他出家後,就進入棲霞律學院,[7]隨著年長的同學寄讀,當時的學長都是二十歲以上的比丘,只有他是十二歲的沙彌。[8]因為他在棲霞山剃度後,年齡還小,也沒有同伴,師父志開上人就叫他到律學院去寄讀。

大師十五歲受戒,[9]十八歲離開棲霞山。當時在棲霞律學院有一個規矩,五十名左右的學生,從來沒有舉行過畢業典禮,只有當學生自覺那裡的學院不夠自己所學,學生就可以自由地遠走高飛。所以,在棲霞山讀書,大師也遵照學長的前例,到了相當的程度後,他就轉往其他學院升學,因此,一樣沒有領到畢業證書。

焦山佛學院,心所嚮往

焦山定慧寺自古參禪念佛、研究佛學、講經說法,素有「教下」之稱。[10]清末民初,太虛大師主張改革僧伽制度,打破陳規,革除舊習,以寺廟財産培養僧材,興辦佛教院校。定慧寺智光法師曾與太虛大師在南京祇洹精舍同學,積極響應其號召。[11]

1934年,智光法師接任定慧寺住持後,即創辦焦山佛學院,將寺內海雲堂和禪堂前後辟爲院址,吸收有一定佛學與國學基礎之青年僧伽 40 名,設佛學與國學、史地、算術等學科。聘請雪煩、東初、玉泉、雲開、覺民、曼陀諸法師任教,並請雪煩法師任佛學院教務主任。

1936年,又聘錢又東先生教授國文與法學。學僧除聽課、自修、作業外,還參加定慧寺早晚功課,誦華嚴經,打佛七,出坡勞動。[12]與此同時,又組織定慧寺禪堂數十名青年僧衆在堅持禪淨之餘,每日聽課兩次,一爲普通佛學,一爲文學或常識。智光法師力圖使定慧寺與佛學院形成「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的新局面。

焦山佛學院院長,均由定慧寺在職住持兼任,初爲智光法師,繼由靜嚴、雪煩、東初、圓湛等法師擔任。佛學院的經費,主要由定慧寺承擔,焦山各小庵有少量資助。

大師出了棲霞律學院之後,先是申請焦山佛學院。[13]焦山佛學院在當時佛教界的名氣,一般人很難考得取。另一方面,棲霞山也不會放人出去考試,他們的規矩是,學生要走可以,走了就不能再回來,所以大師只有透過信函申請的方法,請焦山錄取。

常州天寧寺,退而求其次

那知焦山佛學院婉拒了,大師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轉往常州天寧寺,看有沒有機會進入天寧佛學院就讀。

常州天寧寺,它是位於中國江蘇常州市內東門外。

天寧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公元627655年),初名「光福寺」,開山祖師乃金陵牛頭山幽棲的高僧法融禪師。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改為今名。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到天寧寺拈香頂禮,並親筆題寫了「龍城象教」匾額和「合相正三摩,光融西竺;眾音超萬有,界現蘭」的楹聯。天寧寺在1983年被列為中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以傳戒大法會稱著,為海內外佛門弟子所稱道,素有「法會之盛,聞於遐邇;莊嚴妙勝,甲於東南」之美譽。[14]

孰料天寧佛學院也因人滿為患,同樣拒絕了大師的入學申請,因此,大師只好請求在天寧寺參與行堂工作。這個職務對大師來說,非常的習慣,因為大師在棲霞山就曾領過行堂、司水、香燈等苦行的工作,[15]所以,在常州天寧寺擔任行堂時,每餐要為數百人添飯添菜,在他做來,實在是游刃有餘,勝任愉快。

焦山佛學院通知入學

大師是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到達常州天寧寺,八月抗戰就勝利了。大師的行堂工作只做了一個多月,忽然接到焦山佛學院的信函,通知他前往入學。但是,天寧寺的知客職事起初不肯把信給大師,[16]他們看到焦山佛學院爭取大師前往,也想把大師留下,因此,主動提出要保送大師進入天寧佛學院。

但是,當大師得到資訊後,怎麼樣也肯留下,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能到首屈一指的佛教教育學府就讀,大師怎麼樣也不肯放棄,所以,他再三請求天寧寺的當值職事諒解,他仍堅決地束裝前往焦山佛學院。

從民國三十四年到三十六年(1945年-1947年),眼看著就要畢業了,因為焦山佛學院的人事更換,教育政策改變,大師毅然決然離開焦山,要求其師父志開上人讓他回到出家的祖庭大覺寺禮祖。就因為大師提早半年離開,因此也沒能畢業。

擔任白塔國小的校長

興雲大師回到祖庭後,宜興教育局的任局長聽說大師是從鎮江焦山讀過佛學院回鄉的,竟然親自到大覺寺訪問大師,要大師擔任白塔國小的校長。大師對社會學校其實一無所知,不過,他想到為了弘法,應該當仁不讓。再者大師從小出家,在他的觀念裡,總覺得佛教要發展,一定要興辦學校,要開設農場,現在有機會一試身手,真是求之不得,如魚得水,因此也就然接受。

大師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底就任校長之職,經過一年多,因為國共戰爭,白天有國民黨的軍隊進出,晚上又換共產黨的游擊隊巡迴。期間,大師還遭共產黨逮捕,坐了十天的黑牢。放出來之後,大師不敢再久居,於是趕快逃到南京。

國共戰爭,逃到南京

在南京,大師參與了華藏寺職事發起的革新佛教運動,他把在宜興辦的《怒濤月刊》也帶來繼續發行。但是,大師所推動的「新佛教運動」、「新生活規約」,不能獲得經懺道住眾的奉行,[17]所以在一番紛爭後,只好於三十八年(1949年)春參加僧侶救護隊到台灣。

參加僧侶救護隊到台灣

大師到了台灣之後,從事教書、雜誌編輯。最先是東初法師創辦《人生雜誌》,從第二期以後,他請大師主編。東初法師是大師在焦山佛學院讀書時的副院長,後來因為他繼任院長,大師感覺與他思想不合而離開,沒想到真是「冤家路窄」,到了台灣又「不是冤家不聚頭」。不過,大師感謝東初法師不念過往,希望他擔任主編。當時,大師半開玩笑的對東初法師說:「老師,我佛學院都沒有畢業,哪裡能主編這份這麼有份量的人生雜誌呢?」

東初法師聽後很豪爽的說:「哪有什麼問題?我給你一張畢業證書好了。」所以,他就到印刷廠特地為大師印了一張畢業證書,並且親自簽名蓋章。這張畢業證書是木造紙印刷的,如果內行人一看就知道,當時在大陸沒有木造紙,只有台灣才有,可見這張畢業證書不是實的。

然而,證書雖然不是實際由焦山佛學院所發給,卻又確確實實是焦山佛學院院長所頒發。所以,現在佛光山宗史館才會存有那麼一張「茲查學生星雲,係江蘇省江都縣人,現年二十五歲,在本院正科第二屆修業期滿,考查成績及格,准予畢業」的證書,上面並且清楚蓋著「鎮江焦山佛學院院長東初」的印章。那是東初法師方便特別發給大師的,只是大師還是說他這一生沒有領過畢業證書,因為大師說:「老師雖然承認我畢業,我這個學生並沒有畢業的感覺。」[18]

開創佛光山

婉拒東初老人的邀請後,1953年,大師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1963年,大弟子心平剃髮出家,於基隆海會寺受戒。[20]

1967年,大師變賣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房屋,購得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二十餘甲山坡地作為建寺用地,於五月十六日破土,定名為「佛光山」。開創佛光山。[21]

制訂組織章程,傳法予心平

1972年,大師制訂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組織章程,自此,佛光山成為有制度、有組織的現代教團。

1985年,大師依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組織章程宣布退位,傳法予大弟子心平。「恪遵佛制,薪火相傳,以制度管理,以組織領導」,樹立道場民主化之典範。這是台灣四大佛教名山的創舉,也相對的穩定了佛光山未來的發展前景。

1995年,第二任住持心平和尚圓寂,[22]依宗務委員會章程選出心定和尚繼任。

1997年,大師主持佛光山第六任住持心定和尚陞座[23]暨封山典禮。

佛光山封山

佛光山為什麼要封山?

封山,不是封閉,是更深度的沉潛,未來將是更廣度的開展。

19968月,在法國巴黎召開國際佛光會第五屆世界代表大會的會議上﹐

星雲大師對來自全世界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的佛光會代表,鄭重宣布佛光山

將於1997516三十週年慶之後封山。[24]

發表〈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一文

2004年,發表〈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一文。表達讓年輕人及早出頭,未來才有源源不絕的活力與希望;唯有及時「世代交替」,才能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等理念。2005年,第七任住持晉山陞座典禮,為第六任住持心定、第七任住持心培交接做見[25]

殊榮集於一身

1978年起,大師先後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韓國東國學、泰國瑪古德大學、輔仁大學、澳洲葛雷菲斯(Griffith)大學、美國惠提爾(Whittier)大學、高雄中山大學等校,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裏,大師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十九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小學等。此外,先後在美國、臺灣、澳洲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籌辦中的南天等四所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大師著作等身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總計近二千萬言,並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達數百萬之多。

近年回大陸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鑑真圖書館、成立「揚州講壇」、接受蘇州寒山寺贈鐘等,期能促進兩岸和諧,帶動世界和平。[26]

 

本單元參考書目暨網路資訊

符芝瑛撰:《雲水日月:星雲大師傳》(2),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331

星雲大師著:《迷悟之間》,臺北:香海文化出版社出版2001326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佛光大詞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中台世界的開山──惟覺老和尚

   什麼叫作「老和尚」?

在沒有開始介紹惟覺老和尚的生平之前,且讓我們把「老和尚」的意義說明一下。《佛光大詞典》云:

     

和尚:梵語 updhyya,巴利語 upajjh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和闍、和社、殟社、鶻社、烏社。音譯為鄔波馱耶、優婆陀訶、郁波第耶夜。意譯親教師、力生、近誦、依學、大眾之師。和尚為受戒者之師表,故華嚴、天台、淨土等宗皆稱為戒和尚。後世沿用為弟子對師父之尊稱。[27]

 

由此可見,「和尚」是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在「和尚」一詞前頭加一個老字,

表示被尊稱者是一位年紀大的德高望重之出家人。

   不為人知的生平

惟覺老和尚是四川省營山縣人。俗家姓劉。

關於老和尚的生平,由於他不輕易向人講,因此,的確不容易清楚。就連<中台世界>網頁在介紹其開山的生平略傳時,於何年出生,也未明言,而直接從「民國七十年代初期,臺北縣萬里鄉芥子山區,有一位貌似莊稼漢的僧人,獨居在簡陋的茅棚,衣破衲、食粗蔬、勤修苦行,過著刻苦樸實的隱居生活。……」敘述起[28]

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惟覺老和尚:兩岸沒有過不去的劫波>的報導,云:

 

83歲的惟覺老和尚先是接受訪問團一個多小時的專訪,午飯以鮮果、素菜款待訪問團,飯後繼續介紹中台禪寺的文物收藏及對中華文化的看法,前後近五個小時。陪同老和尚接待訪問團的法師說,因為年事已高,老和尚近年見客一般不超過半小時,但此次一共陪了訪問團五個小時,中評社“真是有福報”![29]

 

該篇報導發表於2009-10-12,當年,惟覺老和尚83歲,據此往前推算,那麼,老和尚應該生於1927年。

思惟生死課題,轉學佛教義理

老和尚年輕的時候受的是儒家教育,很喜歡念,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他都能夠心領神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隨著世間閱歷增加,老和尚深刻體悟到塵勞、愛欲、無常、生死等世相的不完美,而世間的學問並不能解答「為什麼生而為人」、「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人生最終極的問題,於是他開始把心力轉移到佛教義理的探究上。

    十方大覺禪寺,乃宗開台重鎮。位居基隆,踞山面海,清淨絕塵。開山祖師上靈下源老和尚,乃一代高僧上虛下雲老和尚嫡傳法脈。民國四十二年,應請來台,發願致力於弘化度眾,並屢興戒會,弘傳毗尼「律藏」,[30]利樂有情,遂令十方大覺禪寺名動諸方。

從靈源長老剃度出家

  三十餘歲前後,惟覺老和尚在大覺寺依從靈源長老剃度出家,字號知安,法名惟覺。[31]

在十方大覺寺,他發大願心:每天凌晨兩點鐘,當僧眾們還在養息時,擔任香燈職務的他,便已經起來整理大殿,內外環境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僧眾們午後養息時,常獨自留在大殿禮佛,不稍休息;乃至於在園頭繁重的勞務上,[32]仍精進不懈,總見他頭戴一頂斗笠,以視線不超過一公尺的範圍,收攝六根,[33]專心用功。如此不斷精勤努力,遂深契實相念佛,[34]禪淨一如的至理。[35]

閉關精進,工夫日深

  由於修行上的進境,大和尚決定閉關專修,更上層樓。[36]離開了十方大覺寺,先後到過宜蘭吉祥寺、新竹圓明寺、香港大嶼山等地閉關。民國六十年代末期,他從香港返回台灣,住在台北縣的石碇、平溪,有時也到台北市信義路的一處講堂授課。後來,幾位居士發心在萬里靈泉寺的現址買了一小塊地供養他,於是大和尚蓋了一間簡陋的茅棚,繼續他的清修生涯。[37]

堅忍修行,感動訪客

  民國七十四、五年間,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興築了一條產業道路。恰好,這條道路經過茅棚的前面,大和尚獨居用功的情形才逐漸被過路的遊客知曉。據一些最初接觸大和尚的弟子們說,當時大和尚看似莊稼漢,樸實厚重,生活很刻苦,身上穿的是縫縫補補的破舊衲衣,[38]日常佐餐的是自己種的辣椒、地瓜、地瓜葉及自製的泡菜。居士們看到大和尚日子過得這麼艱辛,有時候會帶些食物供養大和尚,但大和尚都不吃,原封不動的擺在桌上好幾天。

  這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堅忍修行的師父!許多路過的訪客深深受到感動,於是開始向大和尚請教佛法,或是人生的問題。他們發現,大和尚真是智慧如海,總是給他們非常圓滿的答案。逐漸地,訪客變成了皈依弟子,再經由弟子的口耳相傳,和尚的名聲一天天的傳播開來。[39]

中台開山,法幢高樹

民國七十六年底,有四位弟子跟著法師出家,在家居士弟子三百人,到現在法師弟子500人,居士弟子九萬人,靈泉寺的發展不可謂不快。老和尚眼看法緣的聚集如此迅速,早已料到靈泉寺根本容納不下那麼多人來修行,於是在山明水秀,氣候溫和的南投縣埔里鎮,買了一大一小兩塊地,小的一塊約二十甲,於民國八十三年(199494)破土,興建中台禪寺以及中台佛教學院,於2000年完工。公元2001年,中台禪寺落成啟用。[40]

「古佛靈知見,星燈總一同」,從靈泉到中台,中台禪寺在開山[41]方丈[42]上惟下覺大和尚的引領和指導下,建立了完善、和合的菩薩僧團,禪宗心法也在四眾弟子的心田中生根茁壯,廣傳十方。

功德圓滿,傳位見燈

在開山建寺、創辦普台國民中小學功德圓滿後,惟覺老和尚民國九十四年五月將住持的責任交予弟子見燈和尚,囑咐守護道場、住持正法之重責大任。[43]

見燈和尚,民國八十年於惟覺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參與了靈泉寺開山闢地、禪法初弘的歷程,直至中台法幢高樹、宗風廣演的今日。一路走來,謹遵師志,如實行持,無有疲厭。歷任中台禪寺執行長、都監、副住持及精舍住持等多項執事,統領大眾,積極推動寺務運作,慈悲胸懷與領眾才能深受大眾肯定。「不受迷惑能作主的人生是真正的光明,沒有妄想煩惱的心靈才是真正的福氣。」見燈和尚勉勵大眾確立正知正見,知所進退,乃至契悟實相,在道業上有所成就;更期許自己秉持著老和尚的悲願和教誨,帶領全山四眾弟子,共同荷擔如來家業,在既有的穩固基礎上繼續提升、發展,為中台廣傳的弘法使命而精進努力。[44]

 

本單元參考網路資訊

<中台導師>,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住持和尚>,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悟生居士撰:<弘揚禪宗心法──惟覺老和尚>2007/05/09 13:22

http://tw.myblog.yahoo.com/jw!TCNiv8KZHhg_Eg1uMOVYd0k-/article?mid=3073

 

3.法鼓山的開山──聖嚴法師

什麼叫作「法師」?

   法鼓山的開山宗長自聖嚴法師,他的稱呼不同於星雲大師,也不同於惟覺老和尚。那麼,什麼叫作法師?《佛光大詞典》云:

 

法師:梵語 dharma-bhaka,巴利語 dhamma-kathika。指通曉佛法又能引導眾生修行之人。又作說法師、大法師。廣義之法師,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狹義則專指一般通曉經或律之行者,稱為經師或律師。[45]

 

由此可見,聖嚴法師是以能通曉佛法,又能引導眾生修行的出家眾自我期許。對照法師一生的行誼,他確實是一位通曉佛法,又能實踐佛法,帶領大眾修行的人間比丘。

幼年出家

聖嚴法師於1930年出生於江蘇南通縣狼山附近的貧困農家,俗名張志德。他在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淒慘景象中度過童年,九歲入私塾,十一歲才正式入小學,但隨時都得因貧困而輟學。

1943年,當時還不滿十三足歲的他,自隨鄰居到狼山出家。身分變為小沙彌常進,除了早晚課誦、撞鐘擊鼓,還得清潔環境、打掃庭院、整理廚廁,乃至於種菜燒飯、為老僧們洗衣服、倒夜壼……。背熟了《禪門日誦》,[46]聽師父講《華嚴經.淨行品》中的「毗尼日用」諸偈,發現佛法微妙,不只可以說給死人聽,還可以度化世人。[47] 因此,法師發了一個願,云:

 

我能夠懂多少佛法,就告訴他人多少;用我的口、用我的筆,用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將佛法的好告訴大家。我並不奢望我說出來或寫出來以後,所有人都覺得很有道理、都能認同,因為願意接受我的人有多少,是我沒有辦法控制的事。[48]

 

在聖嚴法師的指導之下,現在,法鼓山的信眾在上聖嚴書院佛學班,或參加心靈環保讀書會時,法師或居士老師,或讀書會帶領人,都會在課前引導學員做「發願」的練習,讓學員從發願中提起精進學佛的意志力,並彼此分享佛法的好。

跟隨國民政府來台

1949年,聖嚴法師從軍跟隨國民政府到了台灣。十年軍旅生涯,他大量閱讀,範圍涉及文學、哲學、歷史、社會科學、佛學等論著,從戎而不投筆,以採薇、醒世將軍、張本等為筆名,寫作投稿,成為軍中作家。然而,修行悟道、重披僧袍的信念從未動搖。[49]

再度披剃出家

1959年,聖嚴法師服役十年後,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關於聖嚴法師再度披剃的因緣,在聖嚴法師大事紀>中有詳細的記載,云:

 

二度披剃,於東初老人座下出家,字號「慧空聖嚴」。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法師三十歲。

「年底,達成退役願望,即擬如法如律重行出家拜師受戒。因辦理退役過程,東初老人最為助成其事,故於恩義考量下,請求東老人成就出家。同時文化館佛教藏書豐富,亦所心嚮。『我在辦理退役的過程中,最先請求的是白聖法師,其次相助的是南亭法師,最後助成的是東初法師。…東老人為了助成我的出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他自四十八年的六月下旬直到同年的十二月中旬,一直在為我的事情費神,也一直在為我的事情操心,他給我安慰和祝福,當我每遭挫折之時,他必給我鼓勵。我到北投去拜見他的時候,往往也會送我百呀八十元的零用錢。對於一個與他毫無淵源關係的我來說,這實在是一件難能可貴而銘感不已的事。』」(《歸程》頁一六五)

 

民國四十九(一九六○)法師三十一歲。

「一月六日,為農曆臘八(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佛七圓滿;佛前上供時,正式剃度。東老人命名:慧空聖嚴。取「以聖教莊嚴佛法,以聖法嚴飾身心,用聖法嚴淨毘尼」之義,期勉嚴以律己,發揚聖業。」「剃度時,因惜福故,不擬驚動諸山,來賓僅蓮航法師一人。觀禮者另有上海時代靜安佛學院同學:了中、性如二法師,以及由法藏寺來打佛七幾位尼師。然仍收到多位師長道侶賀禮,感動同時,堅定用功信念。」「這次出家,雖沒有舉行出家剃度的儀式,但在事前事後,仍收到了幾位師長道侶的賀禮。他們是:東老人、南(亭)老人、悟一、妙然、成一、蓮航、守成、隆根、性如、清霖、清月、慧敏等法師,以及孫清揚、張少齊、喻春寶等居士。我…剛把頭髮削光,又憑什麼接受這些布施呢?這使我久久不能自釋,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將要多讀經多用功的願望。」(《歸程》頁一六七~一六九)從此重歸僧籍,捨去「張採薇」,改名「釋聖嚴」,並將戶籍俗名改為現用法名。(同上)

「改裝後,稟告東老人云:立志做個像樣僧人。東老人以「對自己有交待」勉勵。」(《歸程》頁一六四)。[50]

 

聖嚴法師之所以於東初老人座下出家,主要原因有二:

1)因辦理退役過程,東初老人最為助成其事,故於恩義考量下,請求東老人成就出家。

2)文化館佛教藏書豐富,為法師所心嚮。

在完成度儀式後,東初老人替法師命名為「慧空聖嚴」,期勉「嚴以律己,發揚聖業。」

聖嚴法師為了惜福,不擬驚動諸山,剃度當天的來賓僅蓮航法師一人。觀禮者另有上海時代靜安佛學院同學:了中、性如二法師,以及由法藏寺來打佛七幾位尼師。但他仍收到多位師長道侶賀禮,令法師非常感動,同時堅定其用功的信念,「立志做個像樣僧人」。

閉關朝元寺

當聖嚴法師還是一位小沙彌時,他就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1960年,聖嚴法師前往高雄美濃山區朝寺閉關六年。

閉關期間,聖嚴法師行則拜懺打坐,[51]解則閱藏經,繼續研究戒律,研究心得即後來成書的《正信的佛教》,於今,該書發行量已超過三百萬冊以上,並被譯為越南文,地球上凡是有華人及越南人佛教徒所在之處,幾乎都可見到。此外,在關房中,聖嚴法師融合了幼時學過的拳術及瑜珈術,創出一套動中修的方法-動態時仍然身心一致,既練身也練心的平衡身心方法,成為日後主持禪七的重要基礎。[52]

赴日留學

1967年,尚在閉關中的聖嚴法師接獲東初老人快函,要他提前出關,做師父的願意全力支持他到日本留學。

但當法師終於決定赴日留學,消息傳出,佛教界居然議論紛紛,由於在此之前,赴日留學的青年法師大多還了俗,因此,謠傳法師一旦到了日本必定還俗娶妻、飲酒食肉。謠言甚囂塵上,原本鼓勵聖嚴法師效法玄奘之西遊、空海之入唐的東初老人竟也在此時收回成命,反對法師出國。[53]

在一片反對聲浪中,聖嚴法師將這一切都視為增上緣,更堅定他為重振中國佛教文化及教育而留學日本的決心。法師的目的,並不在於取得學術成就,而.

是希望藉此提昇佛教的地位,讓人們瞭解佛教絕非迷信,更非屬愚夫愚婦的信仰,而是既知識化,又重實踐,具高度智慧的宗教。

當時,聖嚴法師已三十九歲,身上除了一張機票,僅籌到一千元美金,即踏上了征途。正規學歷僅讀到小學四年級的他,以其數種著作的同等學力資格,獲准進入立正大學碩士班。不過,再怎麼節省用度,經濟上的困窘從未消除,隨時面臨斷炊及輟學雙重憂慮,但聖嚴法師咬緊牙根,偶爾到留日華僑家中為亡者誦經超度,或充當導遊,賺取微薄用,勉強維持生計。所幸在幾臨絕境中,獲得美國華僑沈家楨居士,隱名資助獎學金,聖嚴法師終於能夠在拿到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取得博士學位的學問僧。[54]

流浪紐約街頭

令人慨歎的是,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回到台灣,竟沒有發揮所長的空間,乃在沈家楨居士的邀請下,前往美國。慕名受教學生雖多,但為了弘法,他曾在人地生疏的異國流離失所,在紐約街頭流浪長達半年之久,往往不知夜晚棲息何處。就這樣,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法師也就來到命運中最大的轉捩點上──在美國當起禪師,指導禪修。[55]從最初僅有四個學,一位為治頭痛病的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博士班香港青年,一位正在讀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就是後來追隨法師出家的保羅.甘迺迪,兩位學過中國武術,希望透禪修「增強功力」的美國青年。法師開了第一期的禪坐訓練班,很快地,慕名而來的學生漸多,之後,連哥倫比亞大學也請聖嚴法師去教禪坐、公開演講佛法,紐約區的電台WBI也聞風而來,多次恭請法師到電台接受訪談講法論經,為聽眾解答禪修與佛法的問題。[56]

聖嚴法師應邀赴美弘化期間,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台譯經院院長。

返台承繼法務

1978年,東初老人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承繼法務,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以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美台兩地弘法

因為有感於美國弟子們的求法熱誠,所以於1979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來擴大遷址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台灣兩地弘化,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尋找法鼓山

1989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為了尋找新道場而忙碌。

談起尋找法鼓山這塊寶地是有一段感應的因緣。

回顧1959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度出家。1977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咐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

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用地,前後費時8年卻苦無結果。直到1989325,在例行的念佛共修會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21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師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同年7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定社會。[57]希望利用「法鼓山」這道場來具體實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以作為實現「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

2005年,園區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舉辦落成開山大典,並以落成開山為法鼓元年,正式提出「中華禪法鼓宗」,象徵邁向新世紀的里程碑

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

聖嚴法師以其深厚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人生觀念與方法。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1989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又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更積極籌建「法鼓大學」,為佛教教育開闢歷史新頁。

法師也是一位作家,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開放》等雜誌撰寫專欄。

聖嚴法師的著作,經法鼓文化結集為《法鼓全集暨續編──聖嚴法師智慧結晶》(102)內容包括佛教史學、戒律學、佛學入門、佛學問答、宗教學、禪學、文學、自敘傳、遊記、序文、悼文、書評、碩士及博士論文等,是一套通俗性、學術性、實用性、時代性、人文性的佛學叢書,既是理論的,更是實踐的;既是知識的,也是趣味的。多數是撰作,少部分是譯作,其中著力最多的是學術論文,最受讀者歡迎的是佛學入門諸書及有關禪修指導及禪修體驗諸書,最富趣味的是聖嚴法師的傳記及遊記諸書,最能保存當代佛教史實的是書評、悼文、時評。[58]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1990年起,每23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集思廣義,務求將佛法應用在現代的社會中。

傳位果東法師

20059月,聖嚴法師因為腎臟病和貧血住進台大,當時他就計畫找尋接班人,接著,在2006年年初,他又因為心臟病而動刀,礙於身體狀況,同年9月,就在3000名俗僧觀禮下退位,交棒給第二代方丈果東法師。[59]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1993年於聖嚴法師座下出家,曾任聖嚴法師侍者、助念團及護法總會輔導法師、關懷院監院、僧團男眾部副都監,也是聖嚴法師於2005年傳法的法子之一。20069月,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和尚,並於2007年接任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果東法師在就任方丈和尚典禮時宣誓:「將以實踐聖嚴法師創辦法鼓山的理念、精神、方針和方法為依歸;奉獻自己,成就大眾;並以延續弘揚漢傳禪佛教永住於世為任務。」而這正是果東法師帶領法鼓山僧團、培育僧才邁向未來的目標與職志。[60]

最後的身教──莊嚴的佛事

200923,聖嚴法師因病圓寂。法師遺言要求身後事務必簡約,靈堂只掛一幅輓額「寂滅為樂」,懇辭花與輓聯,並強調不可辦成喪事,而是一場莊嚴的佛事,遺言最後並加附偈語:「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法鼓山遵照聖嚴法師遺言,不發訃聞、不築墓、不立碑,不撿舍利子,於215,以火化方式將其骨灰植存於生前所致力推行的「台北縣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中,其未完的遺願,將由法鼓山團體持續推動下去。[61]

聖嚴法師最後的身教引起社會各界熱烈的迴響。星雲大師也讚美聖嚴法師所說的「寂滅為樂」,他說把喪事說成法事,說得很好[62]

那麼,什麼叫作「寂滅為樂」?

「寂滅樂」是滅苦以後真正的快樂,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而是超越了苦與樂以後的境界。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樂、希望得到快樂,然而,唯有如聖嚴法師所言「放下一切負擔」、「接受苦而遠離苦」,如此一來,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63]

還有,什麼叫作「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法師一生不為自己去追求什麼,真可說是「無事人」,但是,為了度眾生,只要哪裡需要佛法,他就去哪裡,所以忙碌一生,而在忙碌中,不知不覺地年歲漸漸大了,一句「無事忙中老」,道盡了法師一生的寫照。[64]

因緣聚散無常,所以究竟是空的,但在這空裡的每一個當下,法師都踏踏實實地用生命去體驗和品味,其中交織著歡笑與淚水,「空裡有哭笑」實是法師發光發熱的生命光輝。

既然無常,身軀也只不過是因緣聚合所成,是短暫存有的,其中又何來真實的「我」呢?「本來沒有我」正是法師的親身體悟。因為「無我」,所以超越生死、不生不滅,更沒有現世所謂的「生死」好去執著的。法師諄諄教誨大眾,唯有當「生死皆可拋」時,才能嘗到真正的自由。[65]

綜觀聖嚴法師一生,無論是六年閉關苦修,遠赴日本留學,往返美台兩地弘法,或是開創法鼓山,直到最後的身教把死亡辦成一件莊嚴的佛事等等,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聖嚴法師曾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66]

 

本單元參考書目暨網路資訊

施叔青著:《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時報文化20008月初版一刷

聖嚴法師著:《歸程》-修訂版,台北:法鼓文化200011月二版二刷

聖嚴法師著:《學思歷程》,台北:法鼓文化20053月三版二刷

聖嚴法師著:《雪中足跡 聖嚴法師自傳》,台北:三采出版社2009225

聖嚴法師口述、胡麗桂整理:《美好的晚年》,台北:法鼓文化20102月初版一刷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4.慈濟的開山──證嚴上人

什麼叫作「上人」?

慈濟的開山,人稱證嚴上人。那麼,什麼叫作上人?《佛光大詞典》云:

 

上人:梵語 puruarabha。對智德兼備而可為眾僧及眾人師者之高僧的尊稱。釋氏要覽卷上謂,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眾人之上者為上人。[67][1]

由此可見,證嚴上人是一位智德兼備,而可為出家眾及在家眾之典範的比丘尼。

幼年承嗣給親叔父

證嚴上人,1937年生於台灣台中縣清水鎮,幼年時代承嗣給親叔父,後隨養父母移居台中縣豐原鎮。生性穎慧又是長女的她,能為父親分勞家業,同時亦協助母親處理家務。

上人天性純孝慈柔,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並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父親去世,開啟探索生命的契機

19606月,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往生僅僅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帶給上人莫大的衝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就在那段時間裡,上人體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籃有權利支配金錢的女人就叫幸福,「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將每個人『愛家』的心,推廣到愛社會、愛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吧!」同時也萌生出家修行、利益眾生的念頭。

出家為佛教,為眾生

由於俗緣未了,上人幾度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1962年秋天,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日子清苦,修學佛法的決心,絲毫不減。[68]

19632月,台北市臨濟寺開壇傳戒,臨入戒場前,上人於慧日講堂禮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導師叮囑:「你我因緣殊勝,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並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從此,「為佛教,為眾生」六字,成為上人信受奉行的圭臬。

受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是我國特有之授戒儀式,分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三階段。初壇授沙彌、沙彌尼戒,二壇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壇授出家菩薩戒。

依據我國佛教界之傳承習慣,有意出家者必須受足此三壇大戒,始被公認為合格之大乘出家人。證嚴上人為了利益眾生,行菩薩道,因此須受三壇大戒。

傳戒日期約三十日至四十日。主事者為十師和尚,其中,得戒和尚一人、羯磨阿闍黎一人、教授阿闍黎一人,是為三師和尚,另有尊證阿闍黎七人,[69]總稱三師七證。戒期功課時間表大抵為:四時許三板,四時半左右四板,五至六時早課,六時後早粥,其後有作務、講戒、演禮,[70]十一時至十二時午齋,下午二時許以後演禮,五至六時晚課,六時許藥石,[71]七時半以後禮懺、開示,十時養息。首日,新戒集於大殿,由開堂和尚[72]介紹引禮、引贊諸師,續由三師和尚開示,接著進入為時約一個月之授戒期。[73]

其中,得戒和尚、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的定義及資格限制如下:

1)得戒和尚,正授戒律者,也稱戒和尚,乃比丘得戒之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受比丘、比丘尼所應持的具足戒以後之年數)須在十年以上。

2)羯磨阿闍黎,即於戒場為受戒者指示作禮乞戒等規矩儀式之阿闍。又稱羯磨戒師、羯磨師。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3)教授師,教授威儀作法者。「教授師」又稱教授阿闍黎,指受戒時講說戒德、教示威儀、為眾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74]

受過三壇大戒的證嚴上人回到花蓮後,即住進普明寺後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開始禮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因為不受供養,生活很艱苦。[75]

196310月,移單至花蓮慈善寺講《地藏經》,前後約八個月時間,法緣興盛,目前靜思精舍多位資深的僧眾弟子即是當年的結緣眾。後來,上人帶著這幾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後結伴修行。

一灘血事件,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

1966年,上印下順導師應台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蘭若。[76]但是,上人已在花蓮數年,平常跟隨他修行的兩位老人家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他離開,聯名上書導師挽留。上人陷入兩難的取捨中,但隨著因緣的牽引,終於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會務。

1966年,一灘血事件為起因,上人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修女臨離去前說:「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不過,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那麼,佛教對社會可有什麼具體貢獻?」上人心情頓時沉重起來,佛教徒經常為善不人知,但大都各做各的,只以隱名氏的名義默默行善。可惜這分豐厚的愛心,零散缺乏組織;上人於是決定將這股力量組織起來,先從救人做起。1966414(農曆324),「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式成立。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

1967年,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周年,藥師法會過後,上人率領二眾弟子於普明寺前合照。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上人又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要她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上人說:「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的消息不脛而走,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千手千眼救助苦難的功能很快就發揮了;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即幫助一位大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開展。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77]上人為了讓功德會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

(1)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

(2)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靜思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

慈濟功德會創辦初期,上人與弟子們侷促在二十坪不到的普明寺裡,一方面從事加工品製造以維持生計,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功德會會務,場地實在不敷使用。後來在上人俗家母親協助下,於1969年遷入靜思精舍現址,依舊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清淨莊嚴、樸實無華的「靜思精舍」,是慈濟永遠的後循,也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的故鄉。[78]

著作啟迪人心

1989年,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十年來,上人的著作,超過了二十冊。

放眼當今的台灣,社會如此忙亂、人心如此不安,上人透過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法語,撫慰大眾不安的心靈,因此能讓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無數的禁錮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79]其中,尤其以《靜思語》因為言簡意賅,流傳最廣,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最大。[80]

 

本單元參考書目暨網路資訊

證嚴法師著:《生活的智慧》,臺北:慈濟文化出版200110

證嚴法師著:《撒下好命的種子──寫給年輕人的祝福》,臺北:靜思文化出版20084

證嚴法師著:《歡喜自在》,臺北:靜思文化出版200110

<證嚴上人>,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四、   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宗風

由於開山宗長利益眾生的悲願不同,有重禪修,調伏身心的;有重救濟,慈善社會的;有重教育,淨化心靈的;有重兼容並蓄,八宗兼弘的,因此,臺灣四大佛教名山也就各自形成其獨特的宗風。

1.佛光山的宗風

什麼叫作「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近代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種。它和以往的「屬於僧侶的佛教」、「山林的佛教」相反,人間佛教也著重於「居士的佛教」,並且積極走向人群。

人間佛教是印順導師從太虛大師在民初倡導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現狀而做出的思想推進,後來由星雲大師、證嚴上人、聖嚴法師等近代法師加以實踐。

人間佛教有以下六個特點:(1)人間性、(2)生活性、(3)利他性、(4)喜樂性、(5)時代性、(6)普濟性。

印順導師可以說是台灣人間佛教的先驅者之一。而星雲大師自1948年來台灣之後,便以許多貼近當時人們的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傳播佛教,例如:以電視、廣播、組織佛教歌詠隊等等,試著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而後台灣的佛教也因為這些法師的提倡,更走入在家眾,也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現今,台灣推行人間佛教的道場有:星雲大師所創的佛光山、聖嚴法師所創建的法鼓山、證嚴法師所創的慈濟功德會。

這些道場,除了專心於弘法外,也全力投入慈善事業。除了增進大眾對佛教的觀感外,也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心力。[81]

佛光山是個菩薩道場,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擬訂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以下,就依序加以論述之:

(1)以文化弘揚佛法

佛光山的文化事業有編藏處、佛光文化事業公司、佛光書局、佛教文物流通處、佛光緣美術館、香海文化事業公司、如是我聞文化公司、人間福報、人間衛視、普門學報等,透過編印藏經,出版各類圖書、發行報紙雜誌、提供書畫、錄影()帶、唱片、影()光碟等,肩負起為大眾傳播法音的責任。

(2)以教育培養人才

為實踐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理念,佛光山於海內外創辦了十多所佛教學院,延聘優良師資授以優質教育,培育出無數僧俗二眾弘法人才。除僧伽教育外,該山也致力於各項社會教育,如兒童、中學、大學、信眾教育等,以及定期為社會各階層人士舉辦之種種活動,藉此讓佛法普及社會,並提升佛教徒的生活品質。

(3)以慈善福利社會

佛光山本著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濟世的本懷,創設「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提供各項免費服務,包括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老人福利、兒童福利、殘障福利、貧困病患醫療補助及舉辦義診、低收入戶之照顧、急難救助、僧伽病患醫療救助、貧困喪葬補助、志願服務之辦理及推廣、器官移植之補助,乃至大慈育幼院、佛光精舍、萬壽園公墓、宜蘭仁愛之家、崧鶴樓等慈善事業。以其中之一的佛光精舍為例,它位在佛光山西邊的山坡高地,風景幽雅,為星雲大師發揚傳統敬老孝道之精神,增進家庭倫理之和諧,安頓老人安樂的生活,發起創建「佛光精舍」,提供老人們安養,作為頤養天年之所。在精舍安單的每一位老人,進住者少數是出家人,其餘都是皈依三寶的信徒,皆來自美好家庭,而願意來精舍度過晚年,是為尋求另一種「出離」的修行生活。[82]

(4)以共修淨化人心

佛光山暨各別分院的僧俗二眾,每日五時三十分聞板聲晨起上殿後,即開始一日的行持。該山弟子或誦經持咒,或禪堂打坐、佛堂念佛。早課、早齋後,學院同學進入教室上課;職事則於個人的靜室修持、出坡作務,然後服勤公務。

無論是殿堂知客、寺務行政、文化編輯或弘法教化等工作,直到晚上的課誦修持到開大靜養息,[83]佛光山的弟子,每日修持平均在八小時以上。

此外,該山尚有舉辦信徒朝山、[84]精進佛七、禪七、[85]寺院巡禮;別分院辦理法會共修、八關齋戒、[86]各種懺法、聖地參訪等,皆為佛光山弘法工作、淨化人心的重要一環。

 

本單元參考書目暨網路資訊

滿義法師著:《星雲模式的人間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第一版

<認識佛光山>,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2.中台世界的宗風

  佛法浩瀚廣大,中台禪寺開山方丈上惟下覺大和尚取其精要,親擬「三環一體」、「中台四箴行」、「佛法五化」之教化理念,作為弘法標竿、修行準則,建立中台禪寺宗門道風。

(1)三環一體──圓滿的修行理念

  佛經云:「欲成道者,必修三事:教理、福德、禪定」,上惟下覺大和尚依循佛陀遺教,欲令僧眾確立知見,落實修行,以福德、教理、禪定,做為僧眾教育的方向。

  「教理」以定知見,「福德」以為資糧、「禪定」以明心性,僧眾們於三環一體的教育中,迴護用功,解行並重,以成就內證無上解脫之道,外行弘法利生之大業。

(2)中台四箴行──實踐佛法的具體準則

「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微妙高深的禪法,不離行住坐臥的踐履,為落實佛法生活化,上惟下覺大和尚特為四眾弟子開出「中台四箴行」作為日常行持之圭臬。

以「敬」來去除我慢習氣;

以「慈」來去除自己的瞋恚心;

以「和」來去除粗暴心,化解暴戾之氣;

以「真」來去除虛偽。

真正落實四箴行,不僅利己利他,修行也必定能有所成就。

(3)佛法五化──新時代的弘法方向

  面對二十一世紀多元的現代社會,佛法在新時代的脈動中,也必須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現,方能應機施教。因此,上惟下覺大和尚提出「佛法五化」──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為弘揚佛法的方向,呈現出佛法的豐富層面,以接引更多現代人修行學佛。期望將佛法藉由學術、科學、教育、藝術、生活表現,使大眾從不同角度,認識佛法,契入真理,開啟人人自性中的慈悲與智慧。[87]

中台禪寺為佛法五化的具體實踐,它出自名建築師李祖原的設計規劃,佔地二萬六千多坪,耗時七年完工。

中台禪寺的建築,融合藝術、文化、科學及弘法功能,充分展現佛法五化內涵。甫一落成,即榮獲2002年「第二十三屆台灣建築獎」、「第二十屆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之殊榮,廣受世人矚目與肯定,也為二十一世紀宗教建築,寫下輝煌的新頁。

中台禪寺遠望恰似一位修行人澄心靜坐於群山之中,散發著包容大千的磅礡氣象。整座建築,以相表法,訴說著頓漸不二的大乘妙理,從中心主軸三身佛殿直至金頂,象徵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主軸兩側的大、小天梯與菩薩殿,則表徵菩薩本著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廣行六度萬行,[88]一步一腳印,終至圓滿佛果菩提。[89]

 

本單元參考網路資訊

<弘法理念>,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tw/

 

3.法鼓山的宗風

1989年,聖嚴法師創建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並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心六倫」等主張。為讓僧俗四眾及社會各界清楚法鼓山的理念,法師親自撰擬<理想理念>乙文,說明法鼓山的宗風。[90]現在,就摘錄其要點如下:

(1)堅持「法鼓山的理念」

首先是堅持「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品質應該從自己先提昇起,提昇自己的品質,對於自己、家人都有好處。人品如何提昇?即是貫徹三大教育、實踐四種環保。

以三大教育為契機契理的施設,以四種環保為契機契理的方便。以心靈環保為主導,來實踐禮儀、生活、自然生態的三種環保。以超然的觀念及健康的方法來淨化心靈、提昇人品、淨化社會,便能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大悲心願。

(2)堅持「三大教育」

法鼓山的第二個堅持,是堅持「三大教育」: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以三大教育來做為建設人間淨土的方法和橋梁。而大學院教育的目的,則是要為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培養人才,因此,必須要將大學院教育辦好,才能真正落實三大教育。

其中,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已經辦了二十多年,最初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目前已轉型為研究機構,沒有研究生,只有研究人員,都是教授、副教授,他們從事專題、專門性的研究,同時身兼法鼓佛教學院的老師。「法鼓佛教學院」目前在台灣宗教界,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獲教育部核可成立的單一宗教教育機構,目的在培養專業的宗教師和研究人才。2007年佛教學院首次招生,有十五人錄取碩士班,2008年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另有法鼓山僧伽大學,目前已有三屆畢業生。

中華佛研所培養的人是學者,從事研究工作;法鼓佛教學院則培養一般在家、出家的宗教研究人才,以及宗教工作人員;而僧伽大學專門培養宗教師,也就是法師。這些出家法師,是法鼓山的龍象人才,也是住持三寶的人才。

而我們正在興辦的是「法鼓大學」。法鼓大學是一所以品德薰陶為主的人文大學。學校授課將以英語為主,招生對象包括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學生,我們希望他們經過幾年的專業訓練、品德薰陶後,人品能提昇,進入社會後在各行各業中發揮所長,並以身作則,擔負起提昇人品的責任。[91]

(3)堅持「四種環保」

第三個堅持,是堅持「四種環保」,四種環保分別是「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和「自然環保」,其中以「心靈環保」為核心主軸。

(4)堅持「漢傳禪佛教」

第四個是堅持「漢傳禪佛教」。漢傳禪佛教是法鼓山與世界接軌的立場,法鼓山主動與國際接觸交流,並向世界介紹漢傳佛教以及漢傳佛教裡最精彩、最精華的部分──禪;目前法鼓山正朝向國際佛教的趨勢發展,所謂國際佛教,就是與南傳、藏傳、北傳,以及歐美佛教結合,更進一步與世界各宗教接軌。

漢傳佛教並不獨善其身,也不排除異己,漢傳佛教包容所有一切文化,沒有性別、族群差異,所以,現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正是漢傳佛教最適合發展的空間。因此,法鼓山四大堅持的最後一項,就是漢傳的禪佛教,並以禪佛教的立場,和世界佛教、世界各種文化接軌、對話,建立起和平喜悅的人間淨土。

 

本單元參考網路資訊

聖嚴法師撰:<理想理念>,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 www.ddm.org.tw

聖嚴法師撰:<法鼓山的四大堅持>,http://rsbc.ehosting.com.tw/bts/0906-3.htm

 

4.慈濟的宗風

實踐「慈、悲、喜、捨」與「誠、正、信、實」的理念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給人快樂,幫人拔苦;慈濟的精神是「誠、正、信、實」,並希望以事理圓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萬蕊心蓮,同造愛的社會,積極投入慈善的志業。

證嚴上人說:

 

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眾生都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

 

又說:

 

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

 

上人認為,窮人雖苦,但對於有錢的富人,更要讓他們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的道理,因為一切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得世間最美的境界。因此,慈濟人實踐以智慧相結合,以愛心相扶持,聞聲救苦,即時解難,發揮「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的功能,使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92]

 

本單元參考網路資訊

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四、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貢獻

由於宗風不同,臺灣四大佛教名山對於世道人心的助益也不盡相同。常見當天災發生,政府機構人員尚未抵達災害現場,一群慈濟志工已先展開慰問受災人員或家庭,提供熱騰騰的便當,即時撫慰受災戶的心靈;如果有人因意外事故罹難,穿著綠色背心,繡著法鼓山山徽的助念團已抵達現場為往生者助念。其它,像佛光山開辦雲水醫院,免費醫治病患;中台世界舉辦禪七,協助安定人心等等不勝枚舉,都是四大名山為臺灣社會所做的貢獻。

1997921大地震發生後,聖嚴法師抵達921地震現場關懷罹難家屬,隨即對著災區民眾開示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多數人在平時無所謂善與不善,然災難發生時,就很清楚地感受到:這麼多人受災受難非常可憐,想到自己平時對社會貢獻不多,此時應該積極地投入於救災的工作」。法師的話,鼓舞了多少罹難家庭重新站起來,也激發臺灣同胞的愛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投入救災的行列。

2004年,總統大選前的三一九槍擊案深夜,扁營在反駁陳文茜說法的記者會後,即對選後局勢進行深入探討,高層個個眉頭深鎖,陳文茜這麼一說,無論輸贏,選後一定沒完沒了。因此扁營當時便決定如果勝選,不辦慶祝活動,嚴禁支持者回應挑釁,並擬請證嚴與聖嚴兩位大師出面安撫民心。由此可見,慈濟與法鼓山的開山宗長的影響力。以下,就從宗風的標準來檢視四大名山的貢獻。

1.佛光山的貢獻

佛光山旨在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理念多所發揚。

1970年起,佛光山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捐獻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1976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全國廣播電台」。2000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為促進世界和平,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1997年,大師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晤談;是年五月,獲內政部、外交部壹等獎;2000年,獲頒「國家公益獎」;2002年,獲頒「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2005年,獲「總統文化獎──菩提獎」,肯定大師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貢獻。[93]

2.中台世界的貢獻

為轉移社會風氣,淨化人心,接引社會大眾進入佛門,現在,中台山已在全台灣幾個大都市,如台北、高雄、屏東、台中、台南、基隆、板橋、三重、桃園、花蓮設立了四十幾處精舍,由法師常住在那裡,在晚間或假日開辦禪修班,指導禪坐,講經說法,前來參與共修的社會人士超過一萬二千人。據估計,大概再三年不到的時間,中台山的精舍將可擴增至一百零八處,接引社會人士十萬人以上。

為培養學養俱佳的下一代,貢獻社會,服務人群,中台禪寺開山方丈上惟下覺大和尚腳步一刻也沒有停下來,積極創辦普台國民中小學與普台高中。歷經六年寒暑精心規畫,小學部已於2004年正式開學,國中部自2006年招收七年級學生,普台高中也於20098月落成開學。實踐普台小學、國中、高中「三學一貫」的全人教育理念,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培養才德兼備的社會棟樑。創校開學以來,普台學子於各方面展現出豐碩的學習成果,深獲家長及各界的肯定。

  文物,是佛法遞代千古相承的歷史見證,為推廣佛法藝術化、保存傳統文化,中台禪寺自草創時期,即致力中台山博物館的籌備,除了將佛教藝術發揚、弘化,更進一步保存、修復整理佛教文物,行歷二十餘載。在十方善信的期盼與護持下,中台山博物館於2009103隆重開館,藉由佛教文物的展示,增進大眾對佛教歷史文化的認識,進而於佛法生敬信心,植下生生世世的菩提道種。[94]

3.法鼓山的貢獻

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95]

 

法鼓山沒有大資金,但產生的影響力卻深遠廣大,這就是我們的特色。法鼓山為社會帶動良好風氣,提供有利的修行方法,這是我們的貢獻。[96]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各項弘化活動。

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之觀念,並將該年訂定為「心靈環保年」。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禮儀環保是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生活環保主張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自然環保主張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1999年,法鼓山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懂的觀念與方法。總計五大項,每一項內各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之為「心五四」。現在,將其分別論述如下:

(1)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為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張。

(2)四要: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為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

(3)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為解決人生困境的主張。

(4)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

(5)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感恩使我們成長的因緣;感謝給我們試煉的機會;感化是教化自己;感動為用心體會生命,用行動影響他人。

心五四運動中,影響世道人心最普遍的是「四它」。不論社會哪一個階層、或哪一個年齡層的人士,在面對身體、心靈、學業、愛情、家庭、事業等困境時,都可以透過善於應用「四它」而走出一條坦途。舉例來說,20年前,大金空調還默默無名,如今是變頻冷氣的領導品牌,這都得歸功於幕後推手蘇董事長一仲在面對不順遂,能牢記聖嚴法師生前開示的「四它主義」: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事實證明,照著「四它主義」做,往往能順利避險、全身而退。[97]

因此,法鼓山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了一個共識,從理念上「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在精神上「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在方針裡「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最後,落實的方法為「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98]

1990年,聖嚴法師寫下「四眾佛子共勉語」,期許能夠為普世帶來和平共修的力量。他說:

 

信佛學法敬僧  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  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  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  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  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  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  聲聲阿彌陀佛

 

「四眾佛子共勉語」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琅琅上口。為讓大眾清楚「四眾佛子共勉語」的精神,聖嚴法師親自為其註解如下:

 

這二十句共勉語,並沒有前後一定的聯貫關係與次第,不過,前二句:「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與後二句:「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是共勉語當中最重要的。要將這二十句熟讀背誦,並了解其中的涵義,不但可勉自勵,也可勉勵他人。若每一位會員都能了解這些理念,而且能夠廣為傳播,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99]

 

誠如法師所言,如果每個人都能了解這二十句共勉語的理念,並身體力行,廣為傳播,便是自利利人的菩薩行。

2004年,聖嚴法師在紐約聯合國「哈瑪紹紀念堂」演講提出「全球倫理」觀念,獲得不少迴響,日後,法師也支持國際間一項重建「全球倫理」的計畫。法師認為,放眼當今世界,許多地方都是紛紛擾擾,尤以種族與族群的衝突最為棘手。再看東方,人與人間的倫理也受到考驗。以華人世界來說,在歷經一兩個世紀的動盪以來,傳統中國社會的倫理價值已不受重視,甚至可說已經破產。

有鑑於此,聖嚴法師決定推動一項新的倫理運動,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倫理,就其面向分為「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族群」等六種倫理,稱為「心」六倫。

法鼓山提倡「心六倫」運動,最主要的目的有二:

(1)提昇人的品質

(2)建設人間淨土

希望藉由這六種範疇的倫理,來幫助台灣社會與人心能夠淨化、平安、快樂、健康。[100]

2009年2月3日,聖嚴法師捨報,遺言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檢堅固子。法師最後的身教帶給社會不少的啟發。釋昭慧說:

 

很多的啟發,很好的啟發,人情義理上有很多的啟發。像其中的勿撿堅固子,很多人認為,高僧大德的舍利子是一生的修行成就,破戒的鳩摩羅什,也燒出舍利子。近代的高僧,包括聖嚴法師都不撿舍利子,這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用舍利子檢別是否有修行,已經走火入魔。很多人認為,看這個人是不是高僧,是不是有燒出舍利子?狗狗也會燒出舍利子。印順導師也不撿舍利子,聖嚴法師的身教,是我們的表模,破除了我們的迷思,我們要看高僧生前給我們留下什麼?聖嚴法師給我們留下的是:高僧行誼。[101]

 

昭慧法師認為,聖嚴法師給我們留下的是:高僧行誼。那麼,聖嚴法師的高僧行誼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呢?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將它歸納為三點:

(1)言行一致:所謂的言行一致,就是信解行證。師父的言教身教合一,死亡不是喜事,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師父出書:《歡喜看生他的身後事,就是最好的身教。

  (2)無我無執:身後,不發訃文……,師父要我們去除自我中心和我執,信佛學法敬僧,敬僧不要盲從,火化的當天,諸事不宜。師父就是要我們破除迷信。

(3)利益眾生:師父恆順眾生的要求,開放2天(供信眾瞻養)。植存:用生死作為教材,非佛教徒很感動。台北縣政府接到很多(詢問怎樣辦理植存)的電話,師父無盡的身教,至死不渝……[102]

綜觀聖嚴法師對於世道人心的貢獻有三:(1)提昇我們的人品,(2)改革我們的社會,(3)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

4.慈濟的貢獻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1966年,由證嚴法師創辦於台灣省花蓮縣,是立足台灣、宏觀天下的慈善團體,四十多年來,在台灣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建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對國外進行國際賑災,獲獎無數。[103]其對國內外的貢獻可以從下列四方面加以論述:

(1)慈善志業國際化──慈濟從事國內長期貧戶照顧、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國際賑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用大愛走向地球村,祈願天下無災無難。

(2)醫療志業普遍化──慈濟的地區醫院、骨髓資料庫、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護理之家、山區及離島義診……做到尊重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慈濟醫療網,讓每個家庭,有安心做後盾。

(3)教育志業完全化──慈濟用愛做沃土,良能與功能並重;設立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慈濟認真培養下一代。

(4)文化志業深度化──慈濟志工從事社區服務、機構關懷、環境保護……,為祥和社會做清流。發行雜誌及書籍、製作電視與廣播……,慈濟的文化志業,為淨化人心做先鋒。[104]

2009521,理察麥德遜教授受邀於花蓮靜思精舍演講,他從社會學與宗教歷史的角度,來評議慈濟這一個慈善組織的偉大,他說:

 

人間佛教的特點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慈濟超越小團體、小家庭、小社會,強調全社會的利益,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我非常感動。慈濟最寶貴的地方在於人和人關係不是很抽象的哲學、大規模的紀律;每個人去大量的接觸人、外面的人,這是最寶貴的。[105]

 

從理察麥德遜教授的評論看來,慈濟對於人類的貢獻在於實踐人間佛教的精神,超越小社會,強調全社會的利益。啟發每個人樂於去接觸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充分發揮利益大眾的精神。而這也是慈濟自成立以來,一直都能吸引廣大群眾加入其組織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單元參考書目及網路資訊

聖嚴法師講述:《四眾佛子共勉語》,http://fagushan.ddm.org.tw/endeavor.html

聖嚴法師著:《心五四運動──21世紀生活主張》,台北:法鼓文化教育基金會發行20006月初版

單國璽樞機主教、昭慧法師楊蓓、單德興:《無盡的身教──聖嚴法師最後的一堂課》,台北: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20101月初版一刷

《心六倫全輯》,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 www.ddm.org.tw/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五、結語

佛法講緣起,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出現,也不例外。

例如星雲大師如果不是因為國共戰爭,就不會隨救護隊來臺,也就不會開創佛光山;惟覺老和尚如果不是因為隨著世間閱歷的增加,深刻體悟到塵勞、愛欲、無常、生死等世相的不完美,而世間的學問並不能解答「為什麼生而為人」、「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人生最終極的問題,就不會把心力轉移到佛教義理的探究及修行,也就不會開創中台世界;聖嚴法師如果不是自為小沙彌,就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就不會有二次剃度出家,並前往高雄美濃朝元寺閉關精進,之後為了提昇佛教的地位,更遠赴日本立正大學深造,也就不會開創法鼓山;證嚴上人如果沒有一灘血事件的激發,因緣巧合,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來向上人傳教,他們談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之不同,促使她萌生成立慈善組織,為貧苦世人服務之志,就不會成立「慈濟功德會」。

由此可見,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的出現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然而,因緣生滅是無常的,一切究竟是空。因此,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道場也有興衰存亡。

回顧日據時期的臺灣四大佛教名山,由於下列兩個原因:1.開山祖師在戰前或戰後即過世,接班人的能力不足;2.隨著1949年,大批僧侶來台,臺灣原四大法脈的領導者必須重新學習新的主流儀軌,因此逐漸末落,其地位也被後來新興的佛教團體如佛光山、中台禪寺、法鼓山及慈濟所取而代之。

我們若進一步深入探究佛光山、中台禪寺、法鼓山及慈濟等四大名山之所以能生起,除了上述所論及的二個助緣之外,主要的因素在於四大名山的開山宗長都是人中龍象,一時之選,他們每一個人都深具領袖氣質,及洞察社會需要的獨到眼光,因此能精準提出開山的理念,引領大眾加入其團體,共同來實踐人間佛教的精神。

雖然四大名山的開山宗長都能洞察社會群眾的需求,但其關懷群眾的重心則各有不同,如慈濟重視慈善救濟,中台禪寺重視煩惱解脫,法鼓山重視心靈環保,佛光山則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擬訂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確立民主傳承的制度。其發展的面向比起其它三個山頭較廣大而深入,當初星雲大師發願要「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今天看來,大師幾乎是做到了。

經由本書第四單元的論述,我們肯定臺灣四大佛教名山對於提昇人品、安定人心、淨化社會、促進世界和平有做出貢獻,因此能得到海內外廣大信徒或民眾的護持。但四大名山是否就此可以永續經營,常保不衰?這得看他們能否契理契機的抓得住社會的脈動,及廣大群眾的需求,而且必須能回歸佛陀本懷──「緣起性空」的原則,這樣才有機會屹立不搖,進而更加茁壯;反的,如果脫離社會脈動,疏離群眾需求,那麼,若不是被超越,就是被取而代之。君不聞:「水月道場」。意指道場如同流動的水,圓缺不定的月一樣隨時都在變化。從緣起的原理來看,道場的出現是因緣聚合所成,是短暫存有的,當因緣不具足,它終將歸於沒有,其中又何來有永恆的「道場」呢?

臺灣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法鼓山,在其開山宗長──聖嚴法師圓寂後,首先面對這一嚴峻的考驗。曾有學者預測,不出2年,法鼓山就會瓦解。[106]不過,這一預言未必成真,因為只要法鼓山的僧團能守住開山宗長奠定的基石,堅持法鼓山的理念,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關心的主題,務求將佛法應用在現代的社會中,掌握時代脈動,與社會保持連結,隨時隨地發揮安定人心、救苦救難的精神,則法鼓山的下一步不但會站得穩,也有機會成長得很強壯。

至於慈濟這一以慈善落實人間佛教的精神之團體,則是臺灣四大佛教名山之中,唯一尚未完成世代交替的山頭,在國人普遍存有「依人不依法」的思惟習性尚難徹底改變之前,其未來的發展也值得社會各界的觀察。

未來「臺灣四大佛教名山」是由哪幾個山頭組成的?還是由佛光山、中台世界、法鼓山、慈濟組成的嗎?或是……

 


[1]《大寶積經》卷第三十六,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試驗菩薩品>第三。(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引自T11n0310_p0207b02(05)- T11n0310_p0207b08(06)

又,「十二因緣」的意思如下:1.「無明」即是無智慧,是貪欲、瞋恨、愚癡等的煩惱。2.「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惡諸種行為。3.「識」即是由過去世的業力,感受果報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為今生的神識。4.「名色」即是入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態。5.「六處」又作「六入」,即是在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意等六種感官──六根。6.「觸」即是出胎後,六根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相對接觸。7.「受」即是由接觸外境所感知的苦及樂的心境。8.「愛」即是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9.「取」即是因欲愛旺盛而對於貪染諸境起取著心。10.「有」即是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導致感受未來世的生死之果。11.「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業種,所感受來生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12.「老死」即指來生既有了五蘊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將衰老而至老死。關於「十二因緣」的解釋,參考聖嚴法師著:《印度佛教史》,台北:法鼓文化20081月三版三刷,頁43-44

[2] 印順著:《成佛之道》(增注本),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6月初版,頁208

[3] 聖嚴法師著:《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修訂版】<緒言>,臺北:法鼓文化20093月初版九刷,頁009

[4] <四大佛教名山>《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B%9B%E5%A4%A7%E4%BD%9B%E6%95%99%E5%90%8D%E5%B1%B1

[5] 參考(台灣佛教山頭 短兵相接 蘋果日報)http://tw.myblog.yahoo.com/jw!AXGTvgGGERiMFnlW7Ef4z6_o/article?mid=958&sc=1

[6]《佛光大詞典》p835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7]棲霞律學院是一個相當理想的讀書環境,旨在培養講經說法的法師,非訓練經懺僧。來院就讀的學僧約在五、六十人左右,在那裡可以奠定考上鎮江焦山佛學院的基礎。因此不少立志成為弘法師的出家眾都很嚮往有機會進入棲霞律學院就讀。參考<棲霞律學院>http://www.chibs.edu.tw/academic/projects/taiwan/formosa/people/1-zhu-yun.html

[8]「沙彌」:梵語 rmaeraka rmaera,巴利語 smaera。意譯求寂、息惡、行慈、勤策之少者。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之意。指佛教僧團(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之出家男子。《佛光大詞典》p2976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9]「受戒」指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佛所制定的戒法。又作納戒、稟戒。即遵守教團規定(戒、罰則)的行為。戒為無上菩提之本,而佛教之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之尊嚴。《佛光大詞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10] 唐朝以後,佛教分為「宗門」和「教下」。宗門專指禪宗,教下通指其他宗派。宗門與教下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差別,在於教下依據佛的經典。教下就像讀書,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慢慢地把自己的德行、智慧、境界提升。宗門則像天才班,不須依據經典,七、八歲就念研究所,不是普通人所能學習,要「上上根人」才有能力。宗門的特色是「悟後起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才開始修行。這是佛門中,宗、教概略的情形。參考<甚麼叫”宗門?甚麼叫”教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201450

[11]「精舍」又做精廬。意為智德精練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別稱。《佛光大詞典》p5882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12]「佛七」專以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為主,為期七天之修持法會。修淨土宗者,常集眾限期念佛,或一七日,或多七日,以收剋期取證之效,是為佛七;於佛七期中,以專一念佛,俾得一心不亂為宗旨。p5885 《佛光大詞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另外,「出坡」又稱普請,乃禪林中從事作務勞役時,普遍邀約大眾,上下合力進行勞作的規制,比方搬柴運水、打掃環境、摘花摘茶、曬諸藏經及各種勞動身體的工作,都是普請的事項,今俗稱「出普坡」。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種修行、一門功課,從出坡中可以了解工作的神聖、服務的偉大,體會自己是個有用的人。過去許多古德高僧都是從出坡作務中成就的,譬如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從舂米房中舂出他的真如佛性,法遠禪師在汝州葉縣廣教院為飯頭僧,受種種折磨而悟道。<文:星雲大師(取自《佛教叢書‧儀制》佛教育樂篇~勞動)>

http://www.wretch.cc/blog/tsunglinblog/10958593

[13]焦山佛學院自1934年至1948年,共辦預科班三屆(五個班),正科兩屆(兩個班),培育學僧近 300 人。學僧畢業後,多數充任各寺院監院、住持,其中有成爲世界著名高僧者,如現任國際佛教促進會會長、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副會長、臺灣佛光山開山始祖星雲法師,美國紐約仁俊法師、夏威夷虛雲寺住持知定法師、澳大利亞悉尼觀音寺方丈法宗法師、新加坡菩提閣松年法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任方丈聖一法師、鹿野苑住持達道法師;臺灣金山分院悟一法師、南山放生寺蓮航法師;蘇州寒山寺性空法師及本寺住持茗山等均系焦山佛學院畢業生。焦山佛孛院已停辦多年,今住持茗山法師正積極籌備恢復佛學院,現已建成教學大樓,佛學院之恢復指日可待。文獻摘錄自:江蘇省《焦山志》編纂委員會編,《焦山志》。初版。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頁91~96。)<焦山佛學院>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5/5_33.html

[14]「天寧寺(常州)」引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9%E5%AE%81%E5%AF%BA_(%E5%B8%B8%E5%B7%9E)

[15]「行堂」,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裝茶水之作務,稱為行堂。從事此項工作者,稱為行堂師、碗頭。《佛光大詞典》p2560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香燈」謂焚香與燃燈。後世寺廟中掌管佛堂之焚香、燃燈等工作者,亦稱為香燈。《佛光大詞典》p4017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16]「知客」為禪林中司掌迎送與應接賓客之職稱。又作典客、典賓。《佛光大詞典》p3461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17]「經懺」誦經禮懺之略稱。誦經有種種功德,禮懺可消除罪業,故為佛教徒常見之修行方式。今謂出家人專以替信徒誦經禮懺為業者,稱之為趕經懺。<人生雜誌電子版開跑>http://www.humanity.com.tw/01.asp

[18]星雲大師究竟有沒有拿過任何一張畢業證書?參考:慈惠法師<星雲大師十二問>2 大師畢業沒有?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masterq&a/02.htm

[19]<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略傳>,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20] <星雲大師大事年表>,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21]<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略傳>,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22]「圓寂」:梵語 parinirva 之意譯。舊譯滅度、入滅。音譯般涅槃。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圓寂,後世轉而稱僧徒之死。p5405《佛光大詞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3]「陞座」:禪林用語。即陞高座之意。係指師家登高座說法。p4338《佛光大詞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4]<佛光山封山>http://www.nhu.edu.tw/temp/c04.htm

[25]「晉山」的晉,進之意;「山」,寺院之意。新任住持初入寺院繼承法務,稱晉山。其時所舉行之儀式稱晉山式,為禪宗等所行。又作進院、進山、入院。《佛光大詞典》p4121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6]<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略傳>,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27]《佛光大詞典》p3124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8] <中台導師生平略傳>,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29] 中國評論月刊網版引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30]「毗尼」是律藏的梵名,有「毗尼藏」,是三藏之一。然而,毗尼也譯成「善治」,其中的意義是對治淫、怒、痴;故也稱「調伏」,意為調練三業,制伏過與非。參見:<新竹的藥師廟在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40300828

[31]法名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之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即僧侶於剃度儀式舉行之後,由師父另取之名字;在家者則於皈依、授戒或葬儀之時授予法名。《佛光大詞典》p3344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32]「園頭」又作圓頭。禪林中,司掌栽培耕作菜園之職稱。《佛光大詞典》p5398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33]「六根」:梵語 a indriyi。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根,為認識器官之意。即眼根(視覺器官及其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佛光大詞典》p1284「收攝六根」,意思就是說六根不要攀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讓看到的色塵只是色塵,聽到的聲塵只是聲塵,不做多餘的聯想,不起好壞善惡的判斷,只是看,色塵只是色塵;只是聽,聲塵只是聲塵。

[34]所謂「實相念佛」,就是觀察吾人現前這一念心,能具能造一切諸法實相,以實相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不常不斷故,行者自能於心中安住諸法實相而不動不轉,此即名為實相念佛三昧。參見:法藏法師撰<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本願即心持名念佛之提出>http://www.fozang.org.tw/essay_article.php?id=8

[35]禪心真的高不可攀嗎?淨土真的在西方嗎?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這二句話的意義完全一樣。開悟、明心、見性,就是見佛;而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契悟無生,就是見佛,所以禪、淨本來就是一體。不過,淨土宗多半是從果上說、事上說,而禪宗則完全從因上說、理上說,雖說不一,卻殊途同歸。不論禪也好、淨也罷,只要本著這個道理,從心上去努力用功,便是真正的淨土。「禪淨一如」的意涵,參引:<中台世界──見性成佛.導師法語>http://www.ctworld.org.tw/turn/writings/buddha/index.htm

[36]「閉關」指閉門謝客而隱居修行。特指禪僧停止為人接眾之事,而一心一意於自室中坐禪修行。我國佛教界頗流行閉關之風。除禪宗之外,其他各宗派之研修者,亦常有閉關之舉,如淨土宗者,閉淨土關;華嚴宗者,閉華嚴關等。其時,所住之處稱為「關房」。閉關者或閱藏研法,或專修一門,依各人預期之目標而有不同。期限亦不一定,有數月者,亦有數年者。閉關期間,以不出關房為原則。故關房外,須有人護持飲食、醫護等事,稱為護關。《佛光大詞典》p4818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37]參考悟生居士撰:<弘揚禪宗心法──惟覺老和尚>2007/05/09 13:22

http://tw.myblog.yahoo.com/jw!TCNiv8KZHhg_Eg1uMOVYd0k-/article?mid=3073

[38]「衲衣」又作納衣、糞掃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即以世人所棄之朽壞破碎衣片修補縫綴所製成之法衣。比丘少欲知足,遠離世間之榮顯,故著此衣。糞掃衣就衣材而名,衲衣就製法而說。又比丘常自稱老衲、布衲、衲僧、衲子、小衲等,僧眾呼為衲眾,皆取著衲衣之義。《佛光大詞典》p3952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39] <中台導師生平略傳>,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40]參考悟生居士撰:<弘揚禪宗心法──惟覺老和尚>2007/05/09 13:22

http://tw.myblog.yahoo.com/jw!TCNiv8KZHhg_Eg1uMOVYd0k-/article?mid=3073  

[41]「開山」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於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且取其開闢寺基之意,又稱開基。而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開山又有勸請開山及創建開山之分,創建開山係親自開創寺院,並自任住持。勸請開山則雖親自開山建寺,然另請有德之僧任住持。此外,宗派之創始者也稱為開山、開祖、開山祖、開山祖師。《佛光大詞典》p5298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2]「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禪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也稱函丈、正堂、堂頭。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維摩禪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說;轉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轉申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之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佛光大詞典》p1432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3]「住持」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後指掌管一寺之主僧。《佛光大詞典》p2602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4]<住持和尚>,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45] 《佛光大詞典》p3378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46] 宋朝有一位不動法師,他為了普濟幽靈,收集瑜珈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成為禪門日誦。內容除收錄禪門諸師之法要、法語、警策、問對、訓誨文之外,又大量收錄一般寺院常用之經、律、偈、儀文、咒等。因明、清時代各宗各派趨於融合,尤以禪、淨二宗為然,故本書名為禪門日誦。http://www.buddhanet.com.tw/shop/spintr.asp?ProductNO=1705

[47] 《毗尼日用》幾乎是北傳佛教出家必須熟悉的傳統。可是就因為落入了傳統,即便當今戒場仍要求背誦。《毗尼日用》中節自《華嚴經淨行品》的數十個偈誦,每一個偈都有個標準句型,例如: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如果我們在每一個行為的當下,都能如經文與善法相應,自當能漸漸正念。不過,從這定型句看來,更主要的重點在於「願」。當心發願時,一切內外因緣自然能趨向而成就;當願心堅強,念就能穩穩當當地繫住所緣,「善」用其心。(引自<善用其心〝木棉。綠光〞>)http://warmkapok.wordpress.com/2006/05/21/%E5%96%84%E7%94%A8%E5%85%B6%E5%BF%83/

[48] 聖嚴法師著:<佛教徒如何發願>http://tw.myblog.yahoo.com/victor-luo/article?mid=3913

[49] <聖嚴法師的生平>,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yuanlinfagu.idv.tw/

[50]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 www.ddm.org.tw

[51]「拜懺」又作禮懺。誦經拜佛、為己或代人懺悔,稱為拜懺。始於南朝梁武帝,今所傳梁皇懺即是。《佛光大詞典》p3815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52]聖嚴法師在閉關潛修六年期間,勤研經藏,並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聖嚴法師簡傳>http://www.ddm.org.tw/event/master_shengyen/know01.htm

[53] <聖嚴法師再披袈裟>http://tw.myblog.yahoo.com/jw!QdHqMKeIGQFoFFSf0g--/article?mid=13841

[54] <廣結善緣──聖嚴法師>http://tw.myblog.yahoo.com/jw!r6vpZnmTHh6u2k4I6xXzYS7ViHE-/article?mid=3252

[55] <聖嚴法師圓寂 各界哀悼>【聯合晚報 記者劉開元 / 台北報導】 2009.02.04 03:22 pm

 http://tw.myblog.yahoo.com/jw!nLzcqD.eFRLXquRGZsVr/article?mid=728

[56]參考<建設人間淨土的導師──聖嚴法師>http://blog.xuite.net/urchinyun/hello/9950905

[57]參考<法鼓山的起源>,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58]《聖嚴法師全集》由法鼓文化出版,大家可以依據個人的需要及興趣,擇取閱讀。

[59]<聖嚴生前談病況──身體有病心理沒有病>http://tw.myblog.yahoo.com/jw!adhoSRqTHR4X.5QtQxBjDkJzaw--/article?mid=1545

[60] <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簡介>,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61]法鼓山為了倡導環保自然葬法,捐出位於金山鄉頂角段約4百多坪土地給台北縣政府,由縣府設置全國首座骨灰植存專區,命名為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委託財團法人法鼓山基金會維護管理。環保生命園區於20071124啟用,不分宗教及地域,過程沒有宗教儀式及碑文等標示。骨灰植存方法,由家屬將先人的骨灰裝進5個環保紙袋,再分別安置於個洞穴,目的是希望亡者家屬不要執著於傳統風水理論,進而破除「據洞為親」的墓穴觀念,也讓亡者真正回歸大自然,不讓土地被墳墓占據,得以繼續循環利用,落實環保葬法。意者可向台北縣立殯儀館報名,電話:22571207轉分機128132。園區正式啟用後,每周二至周日開放植存骨灰,但家屬應於骨灰植存前3天提出申請。參引【聯合報╱記者沈旭凱/板橋報導】圖:參學室提供,2007.11.14 http://tw.myblog.yahoo.com/ddm-vsc/article?mid=306&prev=322&next=300&l=f&fid=8

[62]中天新聞「聖嚴圓寂星雲談超越生死」 20100216

[63]參考聖嚴法師著:《真正的快樂》<放下一切負擔>,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2月初版六刷,頁60-63

[64]「相信透過我的生命,我能夠幫助別人,也能夠弘傳佛法,但是我仍然認為,我就像一個風雪中的行腳僧,哪裡需要我,我就往哪裡去。」《雪中足跡 聖嚴法師自傳》內容摘要。聖嚴法師著,台北:三采出版社20090225

[65]參考<寂滅為樂與四句偈>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9122004022

[66] <聖嚴法師簡傳>http://www.ddm.org.tw/event/master_shengyen/know01.htm

[67] 《佛光大詞典》p714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68]普明寺距花蓮靜思精舍約一百多公尺,寺內供奉石雕地藏王菩薩。這尊石雕菩薩,日治時期被露天供奉在該寺正後方的老茄苳樹下。1962年,當地虔誠佛弟子許聰敏老居士因不忍見菩薩長年日曬雨淋,遂發心興建這座不到十坪的小寺廟。該年秋天,證嚴上人抵花蓮,適逢普明寺落成典禮。上人乍見,驚覺小寺的內外環境,竟與八年前為母病祈願時所做的夢境全然相符。上人與弟子逢因緣而借住該寺。因有這麼一段因緣,所以現今普明寺也是慈濟人尋根的重點站之一。

<慈濟語彙──普明寺>http://www.tzuchi.net/TCSC.nsf/d4d6226f441ef5074825685e002994e1/f4c09094ecd67d3e4825685e003c0ea8?OpenDocument

[69]「尊證阿闍黎」即七證師,指證明受戒之七位蒞會比丘。《佛光大詞典》p595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70] 「演禮」即彩排的意思。

[71]「藥石」又作藥食。指禪林之晚餐。佛制比丘過午不食,故禪宗寺院稱午後之飲食為藥石,亦即晚食之隱語。意謂服之以療饑渴。《佛光大詞典》p6691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72]開堂和尚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執事之一,有關戒子之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皆由開堂和尚教導。

[73]「三壇大戒」,《佛光大詞典》p682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74]「三師」資料引自:tw.myblog.yahoo.com/jw!egWtOriXBAQSMcV.AYtg/article?mid=747

[75]「供養」:梵語 pjan,巴利語同。又作供、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佛光大詞典》p3065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76]「阿蘭若」:梵語 araya,巴利語 araa 之音譯。略稱蘭若、練若。譯為山林、荒野。指適合於出家人修行與居住之僻靜場所。《佛光大詞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77]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參考聖嚴法師著:《戒律學綱要》,臺北:法鼓文化20032月二版四刷,頁65》)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參考聖嚴法師著:《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20044月修訂二版四十六刷,頁12》)

[78]「靜思」是證嚴上人現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則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場。靜思精舍,是慈濟功德會的發祥地。1966年,證嚴上人帶領弟子胼手胝足開創慈濟,1968年啟建精舍。這座位於巍峨中央山脈下、前臨浩瀚太平洋的菩薩道場,周圍平疇綠野、田園風光,烘托出靜謐安詳的氣息。參考<靜思精舍與慈濟世界>20091029 慈濟基金會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7%3Ajingsi-abode-and-tzuchi&catid=119%3A2009-03-27-06-10-09&Itemid=429&lang=zh

[79]關於上人的著作,請參閱<證嚴上人著作總覽>http://www.tzuchi.net/DMPublish.nsf/M-Publish?OpenForm&Start=1&Count=30&Expand=8&Seq=2

[80]《靜思語》自1989年出版至今屆滿二十年,影響深廣,這部集結證嚴法師法語書籍,將宗教信念與家庭、倫理結合,使人們重拾對傳統價值的信念,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影響人心朝向正面,發行超過三百四十五萬冊,並有典藏版、兒童版、漫畫版等多元出版品。目前除中文外,已翻譯成英語、德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印尼語、泰語、越南語、韓語等十國語言,也出版中文簡體版,行銷全球。靜思語第二輯於1991年付梓,相隔十八年後,第三輯於2009年問世。

[81] 參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E4%BA%BA%E9%96%93%E4%BD%9B%E6%95%99

[82] 參考<老少同聚 佛光精舍「樂」重陽>【人間社記者依圓、曾盈潔 大樹報導】2009-10-26http://www.compassion.org.tw/02/02_03/02_03_02news02.php?id=4016

[83] 佛光山叢林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在《人間萬事》中云:「適當的睡眠是正精進,會有再起的力量。睡覺如充電、加油,可以放鬆身體、寬大心胸、遠離煩惱、學會放下。」可見,優質的睡眠能夠滋養生命。在學院的生活教育裡,「開大靜」即一日終了,就寢養神,是一天作息中最後一項行門功課。<《認識佛學院29佛學院的一天之十一》心頭無事一床寬-開大靜>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87141

[84] 「朝山」指佛教徒至遠處名山大寺,向佛菩薩進香,以懺除業障或還願之朝禮行為。此俗興於西漢。此外,修行者為表求道之虔誠,常以跪拜(三步一拜)方式朝禮聖蹟,故亦稱拜山。《佛光大詞典》p5046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85]「禪七」就是利用七天禪坐的用功,把我們平日善於攀緣的心收回來,增強我們的覺性,返觀自心,破除我執,轉識成智,使人人本具的清淨佛心得以現前。經常保持清楚、明白的心存在,人在那裏心在那裏,處處都能作主,就成為真正的牛主人,這樣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能有所成就,更能將煩惱轉換成智慧,使人生更有意義,生活更能自在、安詳和快樂。參考:惟覺老和尚講述:<禪七意義>http://www.ctworld.org.tw/chan/chan7/index.htm

[86]「八關齋戒」是佛陀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眾,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須一天一夜離開家庭,到僧團去居住,學習出家人的生活。「關」是關閉的意思,就是關閉眾生流轉生死的門,也就是關閉殺、盜、婬等八種罪過,使之不再犯,稱為八關。「齋」,就是正午之後,不可再進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條為「戒」,後一條過午不食為「齋」,合稱為八關齋戒。用這八種管道,關閉八種罪過,得到清淨的戒體,此即八關齋戒的意義。參考:惟覺老和尚講述:<八關齋戒(一)──關閉流轉生死之門於自由時報92.12.11()刊載>。http://www.ctworld.org.tw/turn/blossom/044.htm

[87]<弘法理念>,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88]「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主要在形容修行人行菩薩道時,實踐的微細過程與作為,稱之「萬行」,也是外行內証的典範。參考<何謂六度萬行?>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602011

[89] 中台世界http://ctzen.org. tw/

[90]聖嚴法師在<理想理念>說:「過去大家提起法鼓山,大多只從『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或者『心靈環保』來領略我們的精神,不一定能真正透視法鼓山理念的完整性與關聯性。因此,我統合了一些重要理念,提出『四大堅持』,讓大家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向感。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 www.ddm.org.tw/

[91] 聖嚴法師撰:<法鼓山的四大堅持>http://rsbc.ehosting.com.tw/bts/0906-3.htm

[92] 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93]<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略傳>,佛光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fgs.org.tw/

[94]<中台導師生平略傳>,中台世界http://www.chungtai.org.tw/

[95] 1998年,聖嚴法師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譽為穩定台灣人心的力量。http://www.bookschina.com.tw/4399139.htm

[96] 「法鼓山」《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9%BC%93%E5%B1%B1

[97]<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牢記聖嚴法師生前開示的四它主義──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健康雜誌1月號】2010 http://belongnews.pixnet.net/blog/post/30576748

[98] 此即<法鼓山的共識>。法鼓山共有四項共識,第一項為理念,第二項為精神,第三項為方針,第四項為方法,每一項皆有兩句話勾勒出其意義。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這四項共識,八個句子是法鼓山一切弘法濟世事業與行動的根據,也是所有法鼓人皆應念茲在茲的觀念。每當法鼓山內部聚會結束時,皆以恭誦法鼓山共識來自我勉勵。其中,「回歸佛陀本懷」指回歸《阿含經》緣起性空的道理。如此才能放下一切,得大自在。

[99] 聖嚴法師講述:<四眾佛子共勉語>http://fagushan.ddm.org.tw/endeavor.html

[100] <做好心六倫的奉獻>http://ethics.ddmthp.org.tw/beginning.aspx?id=6

[101] <分享…無盡的身教:聖嚴法師的最後一堂課>http://tw.myblog.yahoo.com/jw!P_0e40aWHxkzHLU0aZMmzPPE/article?mid=2087&prev=2137&next=2087

[102] <分享…無盡的身教:聖嚴法師的最後一堂課>是訪問稿,部分語句因為是口語表達的關係,有些詞不達意,因此加上括號略作補正。http://tw.myblog.yahoo.com/jw!P_0e40aWHxkzHLU0aZMmzPPE/article?mid=2087&prev=2137&next=2087

[103] 參閱<慈濟獲獎紀錄>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3Atzuchi-awards&catid=81%3Atzuchi-about&Itemid=264&lang=zh

[104]參考<慈濟功德會對社會有哪些貢獻>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2001766

[105]參考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社會學教授理察麥德遜,2009521受邀於花蓮靜思精舍演講。講題為:【傳承與轉化---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貢獻】

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590%3A2010-06-11-14-52-28&catid=93%3Aculture-project&Itemid=386&lang=zh

 

[106]「在師父圓寂之時,台灣曾經有人非常不看好法鼓山,預言法鼓山兩年內就會瓦解因此,身為弟子的我們應當時時警惕並互相提醒,隨時隨地做對眾生有意義的事,就是傳承佛法、宏揚佛法的最好方式引自《南加州法鼓通訊》第47期,2010501法鼓山美國護法會、加州洛杉磯分會www.ddmbala.or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志盛 的頭像
    志盛

    志盛

    志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